欧陆风云看海历史(欧陆风云 看海)

欧陆注册 8 4

  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有一个叫作十家满族乡的民族乡。满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人随大清入关散落在全国各地,且清朝设立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制度又吸纳了许多蒙古、汉、锡伯、达斡尔等民族,这些入旗籍的外族人有些彻底融入了满族,扩大的满族人的数量。因此,全国各地有许多满族乡和满族自治县,那么十家满族乡有着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十家满族村最早建于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是随和硕端静公主陪嫁而来的十户满族人家,康熙四十九年公主薨,最初葬在他处,后移葬白勒图(又称北勒图,即今十家村),陪嫁的满族属民也正式定居此处,世代守护公主陵寝。

欧陆风云看海历史(欧陆风云 看海)-第1张图片-欧陆平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由于缺乏史料,没有记载当地满洲人来历,汪国钧在其著作《蒙古纪闻》里记载了这十户满族人的来历:康熙朝前夕,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高举义旗,开始了反清复明的斗争,在闽粤两处的耿、尚两藩王也起兵呼应。清廷倾全力平叛,终于结束了三藩之乱。吴三桂的一部分属民被编入旗下包衣人。这十户满族人可能是吴三桂的旧属。据史料记载,十户人家如下:

  白姓,原籍镶黄旗,为和硕端静公主乳母之后人。随公主下嫁而来,后迁往十家为公主守陵。

  王姓,原籍镶黄旗,随公主下嫁后,任公主府管家。后迁往十家,为公主守陵,四品顶戴。

  潘姓,原籍镶黄旗,祖居海城县,太监,原为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而来。

  李姓,原籍镶黄旗,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来而来。

  胡姓,原籍镶黄旗,太监,内务府包衣,随公主下嫁而来,公主殁后,迁回北京。

  孙姓,原籍镶黄旗,原为内务府包衣,绝后。

  侯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后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

  汪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

  董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随公主下嫁来旗,公主殁后,为公主守陵。

  肖姓,原籍镶黄旗,护卫,内务府属下,公主殁后,暂厝于汤土沟,后迁十家公主陵,肖姓未往,因而而定居于汤土沟旧陵址附近。

  清朝时期,所有旗人不论来源,共同战斗与生活,又不断有血统与文化上的交流,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地步,所以十家满族人是满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家村附近有两处古迹,分别是和硕端静公主陵和多尔记阿哥陵,二者相距不过半里地。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将其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于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扎什之子噶勒藏。由于封建包办婚姻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加之夫妻双方文化水平及思想状态不同,公主和驸马的感情并不是很好。公主于37岁时突然去世,其死因没有官方记载,但民间传说她是被驸马踢死的。公主最初被葬在陵沟(今王爷府镇马场村二组北山根平台)。

  一次康熙巡视塞外,特地到女儿陵墓去凭吊。随同侍臣们言说公主墓地位置不佳,建在了阴宅强盛的九龙口处,有威胁皇权之兆。康熙故下令迁陵。康熙四十九年七月,公主陵寝正式迁往白勒图,康熙皇帝派皇十三子胤祥(于端静公主同为布贵人兆佳氏所出)、贝勒海善、公鄂飞、德宁、振衡等前往致祭,并亲笔御书“克昌厥后”四个汉字,意为能使其后代兴旺起来,还命礼部题请遣官为和硕端静公主墓立碑,碑文如下:

  国家谊笃懿亲,没存罔间;恩隆淑德,典礼频加。尔和硕端静公主,秀毓深宫,祥徵天汉。徽音夙著,静一禀于性成;宝训亲承,端庄孚乎内则,既履丰而处约,勤俭克敦;亦在贵而能谦,孝慈兼尽。方期茂膺乎遐福,何邃摧折于早龄,深切悼怀,弥崇优锡。更念公主之贤淑,俯俞哀子之吁求,特表丰碑。用彰异数。呜呼!懿行长垂,留芳声于简册;褒纶载焕,被宠赉于泉台。昭示来兹,不亦休欤!(标点为抄录时标注)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十一立

  相传在迁陵时,有十数条大白蛇相送十余里。十家公主陵风水极好,多年来几乎没遇到冰雹,且陵墓附近生产黄金,被人们成为宝地。

  公主在王府生活了十八年,育有四子一女,长子纳木赛,次子敏珠尔拉布坦,三子不详、四子多尔记,女儿嫁给废太子胤礽之子弘晰。

  关于多尔记阿哥,民间传说公主带年仅三岁的小阿哥回京省亲,康熙皇帝对这个小外孙十分喜欢,便带他到寝宫去玩。一日康熙因不堪公务繁重而昏昏睡去,梦中看见一条黄龙绕住而戏,惊醒后发现是自己的小外孙独自绕着柱子边跑边笑,康熙大为震惊。有别有用心的官员告诉康熙,多尔记阿哥是真龙天子,康熙一时糊涂,为了江山大业考虑,命人在多尔记的饮食里投放了百日慢毒,小阿哥回到喀喇沁后不久便毒发身亡。然而,从今天喀喇沁王府博物馆所藏的多尔记墓碑文可知,此传说并不真实,多尔记活到了二十岁,去世时已是雍正朝,全文如下:

  清·多尔记阿哥碑铭文

  多尔记阿哥,系喀喇沁郡王和硕驸马、端静公主之四子也。天资懿美,赋性温良,宿惇孝悌,尤好诗书,相期扬宗功,光祖德,不幸而逝。呜呼!原相生于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岁十月十五日时,没于本年三月二十巳时,寿原二十岁。今于本年九月十二日午时,安葬于北勒图。长兄纳木塞为之勒石。(标点为抄录时标注)

  雍正三年九月十二日立

  额驸噶勒藏因公主之死获罪,解往北京某军营囚禁,于康熙六十年病逝,后经其子敏珠尔拉布坦上疏请求,康熙皇帝批准噶勒藏于和硕端静公主合葬。合葬陵址选在南杏子沟(今锦山镇柳条沟村)。公主遗体迁移后,十家公主陵遂成空冢,但是大部分陪嫁满族人都留在了十家村继续守陵。

  虽然是陪嫁属民,但是他们的旗人身份和于公主非一般的关系使得十家满族的地位高于当地的蒙汉民族。在清朝中期,朝廷每年都要向十家满族拨放俸银;附近土地的耕作者要向满民交租子;附近的蒙民要为其当差;祭祀时可以走正门,而其他人必须走偏门;满民可持“龙牌”直接进京,遇到纠纷打官司也总占上风。

  到了清朝后期,朝廷的政治经济开始衰落,内忧外患不断,无暇顾及塞北之事,十家满族人的地位开始衰落。当地蒙古王公不在把满民放在眼里,蒙汉各族群众亦不再听从使唤。光绪年间的“红帽子”事件中,满民更是惧怕被汉人迫害而纷纷躲藏;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倒台,满民的地位一落千丈,在“五族共和的”号召下也常会受到歧视,于是大多数满民选择隐藏自己的旗人身份,对外称自己是汉族。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关系开始缓和,十家满族才陆续恢复了满族身份。

  作为一个大环境下的弱势群体,十家满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碰撞中向前发展,尤其是汉人大量迁入后,十家满族的语言、习俗和节庆也趋向汉族,并且逐渐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戒律。

  然而,经历晚清、民国、文革等浩劫剧变,十家满族的的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正在逐渐泯灭,他们的守陵使命感在逐渐消失。建国前夕,十家公主陵被当地村民盗掘,大量珍贵陪葬品流失,陵墓也惨遭破坏。而此时的十家满族守陵人,没有在关键时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然而这也都是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我们也无需对这些守陵人过多的苛责。

  如今,十家公主陵已经作为重点文物古迹被喀喇沁旗人民政府保护起来,十家满族人也多数转行它业,从事起了各种各样的工作。

欧陆风云看海历史(欧陆风云 看海)-第2张图片-欧陆平台

  作者汀汀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标签: 欧陆风云看海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