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陆法律史概览下载(欧陆历史事件)

欧陆娱乐 17 5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欧陆注册账号欧陆娱乐注册登录欧陆平台登录它发展的尽头。

  在我私人读书评价体系里,《万历十五年》属于常读常新的经典之经典。我给这类私人以为之经典取了一个名字:“标点”。

  “标点”书系,意为文字如标点一般精简,不仅是领域和专业的标杆之作,也是宏大格局的起点,更是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得以爆炸升级的奇点,这类书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中奥义随着读书人的水平和思想进步能“水涨船高”,真正做到常读常新,和读书人一起成长,既能有启蒙之明光,又有深刻之境界。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奇书,正如作者写历史的方式:一个无事可记的年份,背后是大明帝国的灰烬;黄仁宇看似随意、不成体系的文字,也以极其智慧的方式道尽了历史的兴衰和玄妙。

  这样的文字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蒙作者所谓的“大历史观”(macro-history),通透明亮。

  《万历十五年》是很多历史学者和知识分子的启蒙之作,黄仁宇的写作风格鉴往知今、融贯中西,人物有血有肉,细节以小见大,思想以大释小,将明史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熔入一炉,功力深厚,平静客观的文字令人反复玩味,不忍释手。

  可是,在启蒙之外,要真正体味《万历十五年》于无意中见历史真章的精髓,不仅要有“大历史观”珠玉在前,还有极高的门槛,我认为还需要三个条件:

  A.了解:对于明史的基本了解和万历年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的知晓。

  B.理解:对中国古代文明制度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对文明提出追问,甚至于拷问。

  C.运用:对人性的深刻体悟,对时空价值存于一心的思考,和悲天悯人的境界。

  这三个层次的条件读《万历十五年》,我借用了当年高考时历史大纲ABC三层次的要求,但在大历史观里,了解、理解和运用的意义不仅仅是历史的发生,更是历史为什么发生,这也是我们读史的追求。

  黄仁宇从现实出发,向历史提问,以东西方文明为轴,大破东方文明的桎梏和腐朽,对于不拥有大历史观的朋友而言,无疑有振聋发聩的心灵震撼。黄仁宇选择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technicalinterpretation ofhistory),而我也选择从技术上的角度看黄仁宇成就《万历十五年》,这里的机缘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都是中国学者在美求学,恰逢民国政治之崩塌、思想之解放,在美国以英文成书,既有国学之魂,又有美国学术的路子,用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整体锻造了东西方整体下的历史和思想,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机缘。

  海瑞---古怪的官僚模范

  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

  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

  个人道德之长,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上至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非法”。

  海瑞绝对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的一朵大奇葩,也正因为如此,对海瑞的剖析和观点,足以见一人的史观深浅。大体上,无论从演绎角度还是考据角度,对海瑞的分析都未有如黄仁宇达到法制之高度。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更为根本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每个人公开承认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说自己的个人打算,以免口是心非而阴阳混淆?表面看来,考场内的笔墨,可以使一代清贫立即成为显达,其实幕后的惨淡经营历时至久。

  “儒家的仁就是无我主义,一个人成为圣人,则是把自我之有化而为无,进入寂灭的境界。”公私冲突如何调和,影响读书人良心和理智的完整性。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识是一种决断,必定引起一种行动。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以一个自相矛盾的哲学家作为一部历史书的终章,足以可见黄仁宇的宏愿和大局,我们常言:登高自卑。在李贽的身上,知识分子的痛苦和边缘可见一般。而李贽的不幸,又未必不是今日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幸运,思想的苦闷文字并不能付诸一二,可若没有文字,我们更无法揣测苦闷的深度和可怖。李贽一生悲剧性的结束,也是大明帝国灰烬般的结局

  历史地看,边缘和中心,庙堂和江湖,主流和支流,总是在不断转换。因此以一个复杂的立场和维度宏观的去看待历史,才能看到历史的真相(真相比全貌更为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读史,要修炼大历史观的原因。

  最后我想提点,大历史观绝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从经验论上讲,只有经历和生活的折磨煎逼,才能在心性中提前设定复杂的历史观,才能以不同于一般人所做的观点而雷同,要把栏杆拍遍,亦要泛游危机感与生命黑暗孤独的隧道,方能知晓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生命的真意义,需要在历史上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需要在长时间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以上是盒饭的读书笔记

  

  故事写法很像《人类群星闪耀时》,不同的是《人》一书用同一个主题串起来不同时代,而《万》是处于平行时代的多个人物。

  历史截面选择1587年,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这种反向设置本身就很引人入胜。

  作者站得很高,退得很远,以时代里的人物为主轴,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军事、哲学,全部囊括其中,叙述阵脚疏密有致,时而写大背景,时而写小情节,相映成趣,纵深感立体感极强。

欧陆法律史概览下载(欧陆历史事件)-第1张图片-欧陆平台

  至始至终都在强调个体能量之有限,即便贵为天子或首相。个体与个体对博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与历史、命运这种东西对抗。历史令人感知个体脆弱与渺小,某种程度是悲观性的东西。以前看过一个微博片段,某位师长劝诫自己钟爱的一位学生不要读历史,因其耿直又心思细腻,恐其在历史的残酷面前难以走出来。如写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

  然而仍旧有一些微小的瞬间与事件,足以影响全局与走向。在“水落石出”之前,众人无从知晓。历史始终视若无人。这是历史令人敬而生畏之处,也是诡奇玄妙令人着迷之处。历史恢宏壮阔,但凡有些许野心之人,都会渴望参与其中,在不同的书册,书写或浓或淡的一笔。有些人群的抱负,早已超越同时代常人,早已激穿时代阻拦,直奔历史隧道。

  历史,是戏剧感很强的东西。太过寻常,如尘埃,往往不值一提。可若是不寻常,便意味着巨大的情感与理性波澜,大起大落,大是大非,大功大过。倘若个体能量不够,在这种巨大起伏面前,将被碾碎成尘。其实,谁也逃不过。

  个人身处社会结构之中,扮演某种角色。个体的意志和自由,有时是奢望。万历皇帝与郑贵妃的爱情,有点不合时宜。不知为何,联想起温莎公爵。可是后人提起万历皇帝,不会觉得他浪漫。

  管理偌大国土、数亿居民,并非易事,其难度比管理家庭企业这类小型组织难上万倍。战略与战术、物质与精神、个体与群体、文与武、阴与阳,各般权衡。看到一些分析片段触目惊心,因为时至今日它们仍在有意无意在延续。例如贫瘠的乡村文明、滞后的法律与商业、维护稳定名义下的集权凝固与个性抹杀。

  很早前读过一遍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当时哪里懂其中奥妙,不过是好奇过了一遍。现在也没有底气说自己看懂了这些,只当看见地图的一个小角。大脑尚未构建基本的世界历史地理版图,对世界的认识,远远不够。

  最后,《万》一书的行文甚佳,中文作品当如是。

  以上是林慧的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年份,但却因为黄仁宇的一本书成为了一种现象的代名词。今天是美国新总统就职的日子,有人就会说美国将会迎来其的“万历十五年”时刻,而在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十年后,重新读这本书,又从中体会到这本书写的不止是历史上帝国的兴衰,商业上说的大企业病,也有类似万历十五年的大明朝的地方。

  当试图解决问题的制度以及靠这个制度为生的人成为了更大的问题,这是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关于怎么定义“万历十五年”时刻的最精准的检测手段。对于大明朝,指的是道德高于法律的执政纲领以及在实践中只懂得辩是非的文官集团。而对于已经占据了市场中最有油水的那块蛋糕的大企业,则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最具话语权的业务部门。

  然而这只是一个表象,一个症状而非病因。看万历十五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其中的角色无论哪一个,都应了那句俗话,”人无远忧,必有近虑“。大明朝的目标只是让百姓在荒年不冻死饿死,在丰年能吃饱。围绕着这一个看起来很容易目标而搭建的制度,必然导致技术的问题不看重,而若是你连这么一个低的目标都达不到,那么一定是你的道德问题了。书中反复提到人都有阳的和阴的一面,也指出通过礼仪和道德的教化去调节人的自私与合作的两种冲动是多么的不切实际。(说申行之)现代社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解决方法是通过确立一个大的目标,让人们以为在臣服于自己私欲的同时无意的推动团体的进步。

  有研究表明,当人们觉得自己是为了一个道德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这个人的工作效率会显著的提升。这很好理解,当我们做事的时候不想着自己的得失成败,忘我的境界会提升我们的创造力,我们也许也有过类似的经验,当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们会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不会轻易的放弃或者喊累。然而如果唯一的目标躺着就能摸着,如果评价的时候看得不是你摘了几颗果子,而是看你摘的是谁家的果子,摘果子的姿势,那么即使将上述的这些千百遍的表演为道德,那也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

  道德的对人的影响力只能来自于自身的要求。而评价道德需要的是超越一个个由具体的仪式和规矩定义的“道德部落”的通用货币。能够在不同亚文化群落间通吃的只有“效用”,也就是你能够给予对方的心流体验和知识。道德要求我们注重事实,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同样的要求,同时警惕带有偏见的公平。权利不是好的论据,但却能终止辩论,同时埋下日后反抗的种子。(说张居正)面对道德争议,首先要听的是道德直觉,但不要完全照办。(评海瑞)

  既然没有一个大的远的目标,但目标又总是要有的,那就只有去定那些小的目标,去关注细节上的改进,从存量中去做减法。这就在事实上制约了从零到一式的创新,即限制了公司的转型,也使得争执变得琐碎和低俗,使得不同的党派变得水火不容,为了须弥小事弄得整个舞台一地鸡毛。

  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再结合我最近读的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我在想,若是现代的读者穿越到万历十五年,不要说能否扭转乾坤,这个目标太不且实际。我们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你能够给那个时代的人讲清楚这本书的内容吗?告诉他们不止大明朝药丸,取代了大明朝的不管哪个圣主,都躲不开相似的宿命。

  这么做不止是为了做精神上的体操,还有些实际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做一个大项目之前,先能召集所有相关的参与者,头脑风暴式的想想这个项目什么时候会遇到“万历十五年时刻”,为什么会遇到,是怎样一步步走到失败或者静滞的状态的。我们若是假想了一个场景,又明确的去问,那么那些潜在的怀疑者就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明知不那么受欢迎的反对意见,而要回答为什么失败,我们需要更多的动用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变得更具创造力,想出之前想不出的点子。而通过在可能走向失败的路旁提前数好灯塔,可以避免浪费,集中火力去攻坚最有可能的方向。这也是我觉得如果穿越会万历十五年,讲清楚失败的根源比做出改变是一个更有效的目标。

  以上是Peter 的读书笔记

  

欧陆法律史概览下载(欧陆历史事件)-第2张图片-欧陆平台

  觉得这样的同题读书笔记是不是很有意思,你觉得哪一篇读书笔记更有意思,或者你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里与大家分享

标签: 欧陆法律史概览下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